你有推理電影狂熱症嗎? 看完 #死無對證 (The invisible guest) , 即刻要追 #屍物招領 (The Body) ,才安心睡覺。
經過一年多的精心推介,以及透過各社交媒體各位電影愛好者的介紹,#死無對證 在各大OTT平台受人重視以及要千辛萬苦尋找來看,引起一番小小的犯熱。結果不負眾望很多人看完之後都喜出望外,對於西班牙電影,導演 Oriol Paulo 敘事手法,駕馭劇情進展的能力,甚至是對我們來說各陌生演員的演技,令我們投入偵探的角色 ,不會出現因為分不清那個演員是哪一個角色,弄不清楚關係,引致失去推理的興趣。電影節就不會太快,令你根本沒發展弄清楚頭水 (例如英國劇福爾摩斯,差不多每一集都要拍劇情推向前又返向後,又再找互聯網各達人的資料,才可以明白。);又不會太慢,令你等着線索出現。對於喜歡推理電影的人來說,觀眾是否熟悉演員,其實非常重要,因為導演往往喜歡利用性格演員來表達一種訊息,例如那個演員經常演出奸角,讓觀眾有一個前設,以為他做的都是有陰謀的事,加強推理的元素;又或者透過該演員一直給觀眾的感覺,例如 #非常嫌疑犯 (Unusual suspect) 裏邊的奇雲史柏斯 ,在這套電影之前他的角色都非常之不起眼,再加上在電影的造型,讓觀眾在電影裏對他毫無感覺,以製造出驚喜。
看完#死無對證# 完全滿足了沒有大明星沒有大卡士 (對身在香港的我來說) , 的推理電影迷的癮。是 #嫌疑犯X的獻身 , 之後的一大發現。 當然其實#訪嚇 (Get Out) 都有很強的推理成份,但還是以驚悚為主。
電影開始的時候也是以一宗案件作為開端,令觀眾投入,協助相關的主角去尋找真相,這是我第二次看這位導演的作品,心裏自然有準備,不會那麼快就因為角色的職業來差度那一位是兇手或受害者。甚至在想其實受害者是否已經出場。
有了這一個猜謎的元素,跟着主角把開端案件元素慢慢查出來,推理的線索也由原本開始時探索屍體是否失蹤,如何失蹤,慢慢推展去主角的動機,令屍體失蹤的原因,甚至其他人是否有陰謀(我當然是相信有啦,甚至是很大很大的。)也是因為已經看了 #死無對證 ,觀眾會在推理究竟這些陰謀是否就和電影開始時的那宗案件,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。
很多觀眾對推理電影不滿的地方,是不認同主角處理 「案件」手法,又或者覺得某些情節咁岩得咁橋,若不是那一些細微的事件發生,例如這次故事裏出現的美人計,唔多唔少有些意外的成份,假如被安排的女子吸引不到主角,主角有沒有說出之前發生的事,無論復仇者之前的時間如何用心良苦,結果都不能報仇雪恨,浪費了整個佈局。若排除這一點,電影裏的每一個細節,包括主角倆父女之間,對同一宗意外的看法,因為這個不同看法而產生的故事的張力,都足夠說服觀眾去理解主角報仇的動機。
不過導演這齣2012年的前作,無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,就是感覺不到主角要親手把犯人處理掉的決心,而不訴諸法律不找警察去處理。
當然故事裏是有講述原因的,只是我這個觀眾因為出生在香港,感覺到香港辦事效率,主觀認為最初發生了意外,報警理論上應該可以解決到問題吧。不用做一場大龍鳳,搞幾年,萬一功虧一簣,仇恨更深。
我還是相信警察的,西班牙人可能不認同吧。
推理電影跟其他講感情的電影很不同,觀眾自己的價值觀,很影響整個推理的過程。所以這類電影的票房高極有限,只有推理電影的狂熱分子,消化了整套推理作品,又慢慢向人推介其「燒腦」的地方,一傳十十傳百,才可以吸引同道中人的注意。